●(梅列)肖慶松
我兒時住的村莊不大,只有幾座木結構房子,沿著穿村而過的公路,建在兩邊的青山腳下,遙相呼應。房子住滿了人,都是親兄弟或同一宗族的親人。與公路相伴的是一條小溪,緊挨著公路,溪水嘩嘩地流著。有石板架在溪上,與公路相連。夏天,我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小溪,溪水清涼,我們在溪水里抓魚、游泳、洗澡,或者就坐在溪邊一塊石板上,雙腳浸泡在溪水里,看著溪水在腳邊嘩嘩地流著。
小時候,我無法理解,為什么親人們好好的突然間就反目成仇,有的甚至大打出手,老死不相往來。他們就站在小溪的石板上,互相指責,潑婦罵街一樣對罵著。最后,被人勸離。再次經過小溪,路遇時,互不搭理,頭一扭,就擦身而過。后來,看多了親人間的恩恩怨怨,我明白了,只要有利益沖突,就會有恩怨情仇,什么反目成仇大打出手,就不難理解了。爺爺年輕時,與他的遠房堂兄就有過過節。爺爺蓋房子時,堂兄曾借錢給他,后來堂兄讓爺爺把小叔過繼給他抵債,爺爺不肯,堂兄就逼爺爺還債。兩家自此不相往來。后來不知什么時候起,兩家又像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,爺爺堂兄生病臨過
世的那斷日子,都是我們一家人在照顧他。
在農村,親人間沖突都是因一些利益糾紛引起。大多是和地有關,地是農民的命根子,動了地就等于動了他們的命根子,能不急嗎?地有的是菜地,有的是山地,有的是宅基地,由宅基地引發的沖突最多。我的父輩們為了宅基地,兄弟間也發生過許多的不愉快。同住在一個屋檐下,甚至到了互不說話的地步。當然,對于我們小孩來說,這些都不是個事,我們照樣在幾家跑來跑去,誰家飯早了,就上誰家蹭飯吃,好得跟一家人似的。
現在,我們長大了,成年了,大家都忙著回老家蓋房子,上一輩的問題又在我們這一輩中出現了,為了一條路、一小塊菜地、幾平方米的宅基地,幾家人鬧了不愉快。往日的和睦,兒時的親熱勁,全都丟失了。見面時,都像是不相識的陌生人一樣,透著一股子的冷漠。
又是秋天,稻谷金黃金黃的,房前屋后的樹綠著,沒有落葉繽紛。爺爺過世了,親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。男人們聚在一起商談著爺爺的后事,女人們圍著冰棺哭靈。爺爺走時,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邊,他什么話也沒有留下。但我知道,爺爺想說而又沒有說出的話:大家都是一脈相承,骨肉相連……